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财政部关于印发《保险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5:30:52  浏览:843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印发《保险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保险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
1993年2月24日,财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交通银行:
为了规范保险企业的会计核算,便于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特制定《保险企业会计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布置所属保险企业于1993年7月1日起执行。保险企业原执行的会计制度同时废止。
附件:保险企业会计制度

附件: 保险企业会计制度

第一章 总 说 明
一、为了规范保险企业的会计核算,便于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保险企业。
三、企业应按本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科目。
本制度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的编号,以便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帐簿,查阅帐目,实行会计电算化。企业不要随意改变或打乱重编。在会计科目之间留有空号,供增设会计科目之用。
企业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帐簿时,应填制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不应只填科目编号,不填科目名称。
四、企业向外报送的会计报表的具体格式和编制说明,由本制度规定。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报表由企业自行规定。
企业会计报表应按期报送当地财税机关、主管部门。
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应于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报出。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会计报表的填列以人民币“元”为金额单位,“元”以下填至“分”。
向外报出的会计报表应依次编定页数,加具封面,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封面上应注明:企业名称、地址、报表所属年度、送出日期等,并由企业领导、总会计师(或代行总会计师职权的人员)和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盖章。
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半数以上,或者实质上拥有被投资企业控制权的,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五、本制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负责解释,需要变更时,由财政部修订。
六、本制度自1993年7月1日起实施。

第二章 基本业务会计核算规定
一、保险业务核算分类
综合性的保险企业,必须将非人身险业务与人身险业务分别进行会计核算,即分别建帐、分别核算损益。企业经营的社会保险业务,亦应单独进行核算。
非人身险业务可分为: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险业务分为: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企业经营的再保险业务,可分别分入业务与分出业务进行核算,也可将分出业务并入直接业务核算。
二、非人身险业务核算
1.信用险业务可实行三年结算损益的核算办法,即每一会计年度新发生的保险业务,其前两个会计年度的营业收支余额,以提存长期责任准备金并于次年转回的方式滚存到第三个会计年度终了时结算利润。
2.返还性两全保险业务,以保户储金的运用获得的收益作为保费收入。保户储金的收益包括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等。每期按保户储金及预定利率计算出返还性两全保险的保费收入后,从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帐户中转入保费收入帐户。
三、人身险业务核算
1.人身险保费收入按实际收到的保费入帐。人身险保单在实际收到保费后确认生效。趸交保费在交费时一次性记入保费收入帐户。
2.年终决算,应计算三差益损,并进行分析说明。
四、准备金的核算
1.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为会计核算期末,按规定从本期尚未到期责任的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一般采用提存本期、转回上年同期的办法。通常提存期为十二个月。提取及转回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
2.未决赔款准备金,为结算损益年度的年终决算时,根据已报来未决赔款提取的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一般采用按已报来未决赔款的一定比例提取。提取的未决赔款准备金计入当期支出,次年转回作收入处理。
3.长期责任准备金,为实行三年结算损益的保险业务,在未到结算年度之前,按业务年度营业收支余额提取的准备金。提取的责任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次年转回作收入处理。
4.人身险责任准备金,为年终会计决算按人身险保单全部责任精算数提取的准备金。提取的人身险责任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次年转回作收入处理。
5.存出(或存入)分保准备金,为再保险业务按合约规定,由分保分出人扣存分保接受人部分分保费以应付未了责任的准备金。存出、存入分保准备金通常根据帐单按期扣存和返还,扣存期限一般为十二个月,至次年同期归还。
五、备抵性准备的核算
1.备抵性准备包括:坏帐准备、贷款呆帐准备、投资风险准备。
坏帐准备,指按应收保费、应收利息和应收分保帐款帐户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坏帐准备。
贷款呆帐准备,指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呆帐准备。
投资风险准备,指按长期投资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风险准备。
2.各种备抵性准备应按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提取的各种备抵性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发生坏帐、贷款呆帐、投资损失,应分别冲销坏帐准备、呆帐准备、风险准备。已冲销的各种备抵性准备,以后又收回的,应冲回相应的备抵性准备。
3.各种备抵性准备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单独反映。
坏帐准备在“应收保费”、“应收利息”、“应收分保帐款”项目下作备抵项目反映。
贷款呆帐准备在“贷款”项目下作备抵项目反映。
投资风险准备在“长期投资”项目下作备抵项目反映。
六、外汇业务核算
有外汇业务的企业,可采用外汇分帐制的核算方法,也可采用外汇统帐制的核算方法。
采用外汇分帐制的企业,应设置“外币兑换”科目。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帐务间的联系均通过“外币兑换”科目。“外币兑换”科目的帐簿格式应采用多栏式帐簿,同时记录外币金额、汇率和折合为人民币金额。
采用外汇统帐制核算的企业,发生外币业务,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合为人民币记帐,并登记外币金额和折合率。所有外币帐户的增加减少,一律按国家外汇牌价折合为人民币记帐。会计期末,企业应将外币帐户的外币余额按照期末国家外汇牌价折合为人民币,作为外币帐户的期末人民币余额。调整后的各外币帐户的人民币金额与原帐面余额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
外币金额折合人民币时,可采用变动汇率,即按业务发生时国家外汇牌价(原则上采用中间价,下同)作为折合率;也可采用固定汇率,即按业务发生当月月初的国家牌价作为折合率。

第三章 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
一、会计科目表
------------------------------------------------------------------------------
序号 |编号 | 名 称 | 序号 |编号 | 名 称
--------|------|--------------------|--------|------|--------------------
| |一、资产类 | | |
1 |101| 现 金 | 20 |171| 固定资产
2 |102| 银行存款 | 21 |172| 累计折旧
3 |111| 应收保费 | 22 |173| 固定资产清理
4 |112| 应收利息 | 23 |174| 在建工程
5 |113| 应收分保帐款 | 24 |181| 递延资产
6 |114| 坏帐准备 | 25 |191| 待处理财产损溢
7 |121| 预付赔款 | | |二、负债类
8 |122| 其他应收款 | 26 |201| 应付手续费
9 |131| 物料用品 | 27 |202| 应付分保帐款
10 |132| 低值易耗品 | 28 |203| 其他应付款
11 |141| 拆出资金 | 29 |211| 应付工资
12 |142| 保户借款 | 30 |212| 应付福利费
13 |143| 贷 款 | 31 |214| 应交税金
14 |144| 贷款呆帐准备 | 32 |215| 应付利润
15 |145| 短期投资 | 33 |216| 其他应交款
16 |151| 存出分保准备金 | 34 |219| 预收保费
17 |152| 存出保证金 | 35 |221| 备付费用
18 |161| 长期投资 | 36 |222| 预提费用
19 |162| 投资风险准备 | 37 |231| 拆入资金
------------------------------------------------------------------------------
续表
------------------------------------------------------------------------------------
序号 |编号 | 名 称 | 序号 |编号 | 名 称
--------|------|--------------------|--------|------|--------------------------
38 |241| 存入分保准备金 | 63 |415| 手续费支出
39 |242| 存入保证金 | 64 |416| 营业费用
40 |251|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 65 |421| 分保费收入
41 |252| 未决赔款准备金 | 66 |422| 摊回分保赔款
42 |253| 长期责任准备金 | 67 |423| 摊回分保费用
43 |254| 人身险责任准备金 | 68 |431| 分保费支出
44 |261| 保户储金 | 69 |432| 分保赔款支出
45 |271| 长期借款 | 70 |433| 分保费用支出
46 |272| 长期应付款 | 71 |441| 利息支出
47 |281| 外币兑换 | 72 |451| 营业税金及附加
| |三、所有者权益类 | 73 |461| 转回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48 |301| 实收资本 | 74 |462| 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49 |311| 资本公积 | 75 |463| 转回未决赔款准备金
50 |312| 盈余公积 | 76 |464| 提存未决赔款准备金
51 |313| 总准备金 | 77 |465| 转回长期责任准备金
52 |321| 本年利润 | 78 |466| 提存长期责任准备金
53 |322| 利润分配 | 79 |467| 转回人身险责任准备金
| |四、损益类 | 80 |468| 提存人身险责任准备金
54 |401| 保费收入 | 81 |471| 保户红利支出
55 |402| 追偿款收入 | 82 |481| 投资收益
56 |403| 利息收入 | 83 |482| 汇兑收益
57 |404| 手续费收入 | 84 |483| 汇兑损失
58 |405| 其他收入 | 85 |491| 营业外收入
59 |411| 赔款支出 | 86 |492| 营业外支出
60 |412| 退保金 | | |五、表外科目
61 |413| 满期给付 | 87 |501| 保管财产
62 |414| 死伤医疗给付 | 88 |511| 开出信用证
----------------------------------------------------------------------------------
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略)

第四章 会计报表及编制说明
一、会计报表种类
------------------------------------------------------
编 号 | 会计报表名称
----------------------------|------------------------
会保险01表 |资产负债表
----------------------------|------------------------
会保险02表 |损益表
----------------------------|------------------------
会保险03表 |财务状况变动表
----------------------------|------------------------
会保险02表附表1 |利润分配表
----------------------------|------------------------
会保险02表附表2 |非人身险业务损益表
----------------------------|------------------------
会保险02表附表3 |人身险业务损益表
------------------------------------------------------
二、会计报表格式
资 产 负 债 表
会保险01表
编制单位: 年 月 日 单位:元
--------------------------------------------------------------------------------------------------------
资产 |行次|年初数|期末数|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行次|年初数|期末数
----------------------------|----|------|------|----------------------------|----|------|--------
流动资产: | | | |流动负债: | | |
现 金 | 1| | | 应付手续费 |37| |
银行存款 | 2| | | 应付分保帐款 |38| |
应收保费 | 3| | | 其他应付款 |39| |
应收利息 | 4| | | 应付工资 |40| |
应收分保帐款 | 5| | | 应付福利费 |41| |
减:坏帐准备 | 6| | | 未交税金 |42| |
预付赔款 | 7| | | 未付利润 |43| |
其他应收款 | 8| | | 其他未交款 |44| |
物料用品 | 9| | | 预收保费 |45| |
低值易耗品 |10| | | 备付费用 |46| |
--------------------------------------------------------------------------------------------------------
续表
--------------------------------------------------------------------------------------------------------
资产 |行次|年初数|期末数|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行次|年初数|期末数
----------------------------|----|------|------|----------------------------|----|------|--------
拆出资金 |11| | | 预提费用 |47| |
保户借款 |12| | | 拆入资金 |48| |
短期贷款 |13| | | 存入分保准备金 |49| |
短期投资 |14| | | 存入保证金 |50| |
存出分保准备金 |15| | |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51| |
存出保证金 |16| | | 未决赔款准备金 |52| |
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 |17| | | 外币兑换 |53| |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 |18| | |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54| |
其他流动资产 |19| | | 其他流动负债 |55| |
| | | | 流动负债合计 |56| |
流动资产合计 |20| | |长期负债: | | |
长期投资: | | | | 保户储金 |57| |
股票投资 |21| | | 长期借款 |58| |
债券投资 |22| | | 长期责任准备金 |59| |
其他投资 |23| | | 人身险责任准备金 |60| |
减:投资风险准备 |24| | | 长期应付款 |61| |
长期贷款 |25| | | 其他长期负债 |62| |
--------------------------------------------------------------------------------------------------------
续表
--------------------------------------------------------------------------------------------------------
资产 |行次|年初数|期末数|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行次|年初数|期末数
----------------------------|----|------|------|----------------------------|----|------|--------
减:贷款呆帐准备 |26| | | 长期负债合计 |63| |
固定资产: | | | |所有者权益: | | |
固定资产原价 |27| | | 实收资本 |64| |
减:累计折旧 |28| | | 资本公积 |65| |
固定资产净值 |29| | | 盈余公积 |66| |
固定资产清理 |30| | | 总准备金 |67| |
在建工程 |31| | | 未分配利润 |68| |
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32| | | 所有者权益合计 |69| |
固定资产合计 |33| | | | | |
递延资产 |34| | | | | |
其他长期资产 |35| | | | | |
资产总计 |36| | |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70| |
--------------------------------------------------------------------------------------------------------
损 益 表
会保险02表
编制单位: 年 月 单位:元
------------------------------------------------------
项 目 |行次|本期数|本年累计数
----------------------------|----|------|----------
一、营业收入 | 1| |
保费收入 | 2| |
分保费收入 | 3| |
其他业务收入 | 4| |
摊回分保赔款及费用 | 5| |
转回未决赔款准备金 | 6| |
汇兑收益 | 7| |
二、营业支出 | 8| |
赔款支出 | 9| |
退保金及给付 |10| |
手续费支出 |11| |
营业费用 |12| |
分保费支出 |13| |
分保赔款及费用支出 |14| |
提存未决赔款准备金 |15| |
利息支出 |16| |
汇兑损失 |17| |
三、营业税金及附加 |18| |
四、准备金提转差 |19| |
转回准备金 |20| |
减:提存准备金 |21| |
五、保户红利支出 |22| |
六、营业利润 |23| |
加:投资收益 |24| |
营业外收入 |25| |
减:营业外支出 |26| |
----------------------------|----|------|----------
七、利润总额 |27| |
------------------------------------------------------
财 务 状 况 变 动 表
会保险03表
编制单位: 年度 单位:元
--------------------------------------------------------------------------------------------------------
流动资金来源和运用 |行次|金额| 流动资金各项目的变动 |行次|金额
------------------------------------------|----|----|----------------------------------|----|------
一、流动资金来源 | | |一、流动资产本年增加数 | |
1.本年利润 | 1| | 1.货币资金 |31|
加:不减少流动资金的费用和损失 | | | 2.拆出资金 |32|
(1)固定资产折旧 | 2| | 3.保户借款 |33|
(2)递延资产摊销 | 3| | 4.贷款 |34|
(3)固定资产盘亏(减盘盈) | 4| | 5.短期投资 |35|
(4)清理固定资产损失(减收益) | 5| | 6.应收保费净额 |36|
(5)其他不减少流动资金的费用的损失 | 6| | 7.应收利息净额 |37|
小 计 | 7| | 8.应收分保帐款净额 |38|
2.其他来源 | | | 9.预付赔款 |39|
(1)固定资产清理收入(减清理费用) | 8| | 10.其他应收款 |40|
(2)增加长期负债 | 9| | 11.物料用品及低值易耗品 |41|
(3)收回长期投资 |10| | 12.存出分保准备金 |42|
--------------------------------------------------------------------------------------------------------
续表
--------------------------------------------------------------------------------------------------------
流动资金来源和运用 |行次|金额| 流动资金各项目的变动 |行次|金额
------------------------------------------|----|----|----------------------------------|----|------
(4)对外投资转出固定资产 |11| | 13.存出保证金 |43|
(5)资本净增加额(减少资本以“--” |12| | 14.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 |44|
号表示) | | | 15.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 |45|
小 计 |13| | 16.其他流动资产 |46|
流动资金来源合计 |14| | 流动资产增加净额 |47|
二、流动资金运用 | | | | |
1.利润分配 | | |二、流动负债本年增加数 | |
(1)应交所得税 |15| | 1.拆入资金 |48|
(2)提取盈余公积(用盈余公积补亏以 |16| | 2.应付手续费 |49|
“--”号表示) | | | 3.应付分保帐 |50|
(3)提取总准备金 |17| | 4.预收保费 |50|
(4)应付利润 |18| | 5.其他应付款 |51|
(5)应交特种基金 |19| | 6.应付工资 |53|
(6)调减上年利润(调增上年利润以 |20| | 7.应付福利费 |54|
“--”号表示) | | | 8.未交税金 |55|
小 计 |21| | 9.未付利润 |56|
--------------------------------------------------------------------------------------------------------
续表
--------------------------------------------------------------------------------------------------------
流动资金来源和运用 |行次|金额| 流动资金各项目的变动 |行次|金额
------------------------------------------|----|----|----------------------------------|----|------
2.其他运用 | | | 10.其他未交款 |57|
(1)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净增加额 |22| | 11.预提费用 |58|
(2)增加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 |23| | 12.存入分保准备金 |59|
(3)偿还长期负债 |24| | 13.存入保证金 |60|
(4)增加长期投资 |25| | 14.备付费用 |61|
|26| | 15.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62|
|27| | 16.未决赔款准备金 |63|
小 计 |28| | 17.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64|
| | | 18.其他流动负债 |65|
| | | | |
流动资金运用合计 |29| | | |
| | | 流动负债增加净额 |66|
流动资金增加净额 |30| | 流动资金增加净额 |67|
--------------------------------------------------------------------------------------------------------
利 润 分 配 表
会保险02表附表1
编制单位: 年度 单位:元
--------------------------------------------------------
项目 |行次|本年实际|上年实际
----------------------------|----|--------|----------
一、利润总额 | 1| |
减:应交所得税 | 2| |
二、税后利润 | 3| |
减:应交特种基金 | 4| |
加:年初未分配利润 | 5| |
上年利润调整 | 6| |
减:上年所得税调整 | 7| |
三、可供分配的利润 | 8| |
加:盈余公积补亏 | 9| |
减:提取盈余公积 |10| |
提取总准备金 |11| |
应付利润 |12| |
四、未分配利润 |13| |
--------------------------------------------------------
非人身险业务损益表
会保险02表附表2
编制单位: 年 月 单位:元
------------------------------------------------------------
项 目 |行次|本期数|本年累计数
--------------------------------|----|------|------------
一、营业收入 | 1| |
保费收入 | 2| |
追偿款收入 | 3| |
利息收入 | 4| |
手续费收入 | 5| |
其他收入 | 6| |
分保费收入 | 7| |
摊回分保赔款 | 8| |
摊回分保费用 | 9| |
转回未决赔款准备金 |10| |
汇兑收益 |11| |
二、营业支出 |12| |
赔款支出 |13| |
手续费支出 |14| |
营业费用 |15| |
分保费支出 |16| |
分保赔款支出 |17| |
分保费用支出 |18| |
提存未决赔款准备金 |19| |
利息支出 |20| |
汇兑损失 |21| |
三、营业税金及附加 |22| |
四、准备金提转差 |23| |
转回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24| |
减: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25| |
转回长期责任准备金 |26| |
减:提存长期责任准备金 |27| |
五、营业利润 |28| |
加:投资收益 |29| |
营业外收入 |30| |
减:营业外支出 |31| |
--------------------------------|----|------|------------
六、利润总额 |32| |
------------------------------------------------------------
人身险业务损益表
会保险02表附表3
编制单位: 年 月 单位:元
------------------------------------------------------------
项 目 |行次|本期数|本年累计数
--------------------------------|----|------|------------
一、营业收入 | 1| |
保费收入 | 2| |
追偿款收入 | 3| |
利息收入 | 4| |
手续费收入 | 5| |
其他收入 | 6| |
二、营业支出 | 7| |
退保金 | 8| |
满期给付 | 9| |
死伤医疗给付 |10| |
手续费支出 |11| |
营业费用 |12| |
三、营业税金及附加 |13| |
四、准备金提转差 |14| |
转回人身险责任准备金 |15| |
减:提存人身险责任准备金 |16| |
五、保户红利支出 |17| |
六、营业利润 |18| |
加:投资收益 |19| |
加:营业外收入 |20| |
减:营业外支出 |21| |
--------------------------------|----|------|------------
七、利润总额 |22| |
------------------------------------------------------------
资产负债表编制说明
一、本表反映企业月末、季末、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情况。
二、本表“年初数”栏内各项数字,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内所列数字填列。如果本年度资产负债表规定的各个项目的名称和内容同上年度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照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本表“年初数”栏内。
三、本表各项目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1.“现金”项目,反映企业的库存现金。本项目应根据“现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银行存款”项目,反映企业的银行结算户存款、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和在途资金等。本项目应根据“银行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应收保费”项目,反映企业应向投保人收取而未收到的保险费。本项目应根据“应收保费”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应收利息”项目,反映企业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及贷款等应收取而未收到的利息。本项目应根据“应收利息”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5.“应收分保帐款”项目,反映企业之间发生分保业务应收而未收到的各种分保款项。本项目应根据“应收分保帐款”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6.“坏帐准备”项目,反映企业提取尚未转销的坏帐准备。本项目应根据“坏帐准备”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7.“预付赔款”项目,反映企业在处理赔案过程中预先支付的赔付款项。本项目应根据“预付赔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8.“其他应收款”项目,反映企业对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应收和暂付的款项。本项目应根据“其他应收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9.“物料用品”项目,反映企业业务经营、设备维修、劳动保护和办公等方面使用的库存材料物资的实际成本。收回的损余物资也应在本项目内反映。本项目应根据“物料用品”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0.“低值易耗品”项目,反映企业在库和在用的低值易耗品的实际成本和在用低值易耗品的摊余价值。本项目应根据“低值易耗品”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1.“拆出资金”项目,反映企业拆借给银行及其他金融性企业的资金。本项目应根据“拆出资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2.“保户借款”项目,反映企业按保险条款规定对保户提供的借款。本项目应根据“保户借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3.“短期贷款”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发放的不超过一年时间的贷款。本项目应根据“贷款”科目所属“短期贷款”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4.“短期投资”项目,反映企业购入的各种能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本项目应根据“短期投资”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5.“存出分保准备金”项目,反映企业分入分保业务存出的分保准备金。本项目应根据“存出分保准备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6.“存出保证金”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存出的保证金。本项目应根据“存出保证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7.“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项目,反映企业在清查财产中发现的尚待批准转销或作其他处理的流动资产盘亏、毁损扣除盘盈后的净损失。本项目应根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所属“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企业待处理的固定资产净损失,应在本表“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项目另行反映。
18.“其他流动资产”项目,反映企业除以上流动资产项目外的其他流动资产的实际成本。本项目应根据有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9.“股票投资”项目,反映企业进行的股票投资。本项目应根据“长期投资”科目所属“股票投资”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0.“债券投资”项目,反映企业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债券投资。将于一年内到期的债券,应在流动资产类下“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项目单独反映。本项目应根据“长期投资”科目所属“债券投资”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扣除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后的数额填列。
21.“其他投资”项目,反映企业除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以外的其他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本项目应根据“长期投资”科目所属“其他投资”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2.“投资风险准备”项目,反映企业提取尚未转销的投资风险准备。本项目应根据“投资风险准备”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3.“长期贷款”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发放的一年时间以上的贷款。本项目应根据“贷款”科目所属“长期贷款”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4.“贷款呆帐准备”项目,反映企业提取尚未转销的贷款呆帐准备。本项目应根据“贷款呆帐准备”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5.“固定资产原价”项目和“累计折旧”项目,反映企业的各种固定资产原价及累计折旧。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产权尚未确定之前,其原价及已提折旧也包括在内。这两个项目应根据“固定资产”科目和“累计折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6.“固定资产清理”项目,反映企业因出售、毁损、报废等原因转入清理但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的净值,以及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变价收入等各项金额的差额,本项目应根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列,如为贷方余额应以“--”号填列。
27.“在建工程”项目,反映企业期末各项未完工程的实际支出和尚未使用的工程物资的实际成本,包括交付安装的设备价值,未完建筑安装工程已经耗用的材料、工资和费用支出、预付出包工程的价款、已经建筑安装完毕但尚未交付使用的建筑安装工程成本、尚未使用的工程物资的实际成本等。本项目应根据“在建工程”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8.“递延资产”项目,反映企业尚未摊销的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及大修理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本项目应根据“递延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9.“其他长期资产”项目,反映除以上资产以外的其他长期资产。本项目应根据有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0.“应付手续费”项目,反映企业发生的应付未付的手续费支出。本项目应根据“应付手续费”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1.“应付分保帐款”项目,反映企业之间发生分保业务应付而未付的各种分保款项。本项目应根据“应付分保帐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2.“其他应付款”项目,反映企业所有应付和暂收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款项。本项目应根据“其他应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3.“应付工资”项目,反映企业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本项目应根据“应付工资”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填列。“应付工资”科目期末如为借方余额,本项目以“--”号表示。
34.“应付福利费”项目,反映企业提取的福利费的期末余额。本项目应根据“应付福利费”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如为借方余额,应以“--”号填列。
35.“未交税金”项目,反映企业应交未交的各种税金(多交数以“--”号填列)。本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6.“未付利润”项目,反映企业期末应付未付给投资者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利润(多付数以“--”号填列)。本项目应根据“应付利润”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7.“其他未交款”项目,反映企业应交未交的除税金、应付利润以外的各种款项(多交数以“--”号填列)。本项目应根据“其他应交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8.“预收保费”项目,反映企业接受投保人提前缴纳的保费。本项目应根据“预收保费”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9.“备付费用”项目,反映企业准备后期支付的费用。本项目应根据“备付费用”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0.“预提费用”项目,反映企业所有已经预提计入成本费用而尚未支付的各项费用。本项目应根据“预提费用”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
41.“拆入资金”项目,反映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企业拆入的资金。本项目应根据“拆入资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2.“存入分保准备金”项目,反映企业分出分保业务存入的分保准备金。本项目应根据“存入分保准备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3.“存入保证金”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存入的保证金。本项目应根据“存入保证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4.“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项目,反映企业为承担未到期责任而提取的责任准备金。本项目应根据“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5.“未决赔款准备金”项目,反映企业为支付未决赔款而提取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本项目应根据“未决赔款准备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6.“外币兑换”项目,反映企业不同货币核算发生的兑换金额。本项目应根据“外币兑换”科目余额填列。
47.“其他流动负债”项目,反映除以上流动负债以外的其他流动负债。本项目应根据有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8.“保户储金”项目,反映企业收取的保户交纳的储金。本项目应根据“保户储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9.“长期借款”项目,反映企业借入尚未归还的一年期以上的借款的本息。本项目应根据“长期借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0.“长期责任准备金”项目,反映企业实行三年结算损益的非人身险业务未到结算损益年度营业收支余额的滚存数。本项目应根据“长期责任准备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1.“人身险责任准备金”项目,反映企业人身险业务为承担保险期内的责任而提取的责任准备金。本项目应根据“人身险责任准备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2.“长期应付款”项目,反映企业期末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如企业应付未付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等。本项目应根据“长期应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3.“其他长期负债”项目,反映除以上长期负债项目以外的其他长期负债。本项目应根据有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上述长期负债各项目中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应在本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项目内另行反映。上述长期负债各项目均应根据有关科目期末余额扣除将于一年内到期偿还数后的余额填列。
54.“实收资本”项目,反映企业实际收到的资本总额。本项目应根据“实收资本”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5.“资本公积”项目和“盈余公积”项目,分别反映企业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的期末余额。应分别根据“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6.“总准备金”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提取的法定准备金。本项目应根据“总准备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7.“未分配利润”项目,反映企业尚未分配的利润。本项目应根据“本年利润”科目和“利润分配”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未弥补的亏损在本项目内以“--”号反映。


损益表编制说明
一、本表反映企业在月份(季度)、年度内利润(亏损)的实现情况。
二、本表“本期数”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本季)实际发生数,在编报年度报表时,填列上年全年累计实际发生数,并将“本期数”栏改成“上年数”栏。如果上年损益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本年损益表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度报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本表“上年数”栏。
本表“本年累计数”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本月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
三、本表各项目的内容及其填列方法:
1.“保费收入”项目,反映企业各类直接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总额。本项目应根据各类直接业务“保费收入”科目发生额填列。
2.“分保费收入”项目,反映企业分入分保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本项目应根据“分保费收入”科目发生额填列。
3.“其他业务收入”项目,反映企业与业务有关的其他收入总额。本项目应根据“追偿款收入”、“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其他收入”科目发生额合并填列。


4.“摊回分保赔款及费用”项目,反映企业分出分保业务,摊回分保赔款和摊回分保费用所取得的收入。本项目应根据“摊回分保赔款”、“摊回分保费用”科目发生额合并填列。
5.“转回未决赔款准备金”项目,反映各类非人身险业务转回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本项目应根据“转回未决赔款准备金”科目发生额合并填列。
6.“汇兑收益”项目,反映企业因外币兑换、记帐汇率变动等原因实现的汇兑收益额。本项目应根据“汇兑收益”科目发生额填列。
7.“赔款支出”项目,反映企业非人身险直接业务发生的赔款支出总额。本项目应根据“赔款支出”科目发生额填列。
8.“退保金及给付”项目,反映企业人身险业务发生的退保金及各种给付额。本项目应根据“退保金”“满期给付”、“死伤医疗给付”科目发生额合并填列。
9.“手续费支出”项目,反映企业各类业务发生的手续费支出总额。本项目应根据“手续费支出”科目发生额填列。
10.“营业费用”项目,反映企业在业务经营及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总额。本项目应根据“营业费用”科目发生额填列。
11.“分保费支出”项目,反映企业分出分保业务付给分保接受人的保费支出额。本项目应根据“分保费支出”科目发生额填列。
12.“分保赔款及费用支出”项目,反映企业分入分保业务发生的赔款及费用支出额。本项目应根据“分保赔款支出”、“分保费用支出”科目发生额填列。
13.“提存未决赔款准备金”项目,反映企业各类非人身险业务提取为支付未决赔款而提取的准备金。本项目应根据“提存未决赔款准备金”科目发生额填列。
14.“利息支出”项目,反映企业由于借款等发生的利息支出。本项目应根据“利息支出”科目发生额填列。
15.“汇兑损失”项目,反映企业因外币兑换、记帐汇率变动等原因发生的损失额。本项目应根据“汇兑损失”科目发生额填列。
16.“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反映企业由经营收入负担的各种税金及附加支出额。本项目应根据“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发生额填列。
17.“转回准备金”项目,反映各类业务转回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本项目应根据“转回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转回长期责任准备金”、“转回人身险责任准备金”科目发生额合并填列。
18.“提存准备金”项目,反映企业各类业务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本项目应根据“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存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存人身险责任准备金”科目发生额合并填列。
19.“投资收益”项目,反映企业对外进行投资而获得的收益。本项目应根据“投资收益”科目发生额填列。
20.“保户红利支出”项目,反映企业人身险业务派发给保户的红利支出额。本项目应根据“保户红利支出”科目发生额填列。
21.“营业外收入”项目,反映企业与保险业务无关的各种收入。本项目应根据“营业外收入”科目发生额填列。
22.“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企业与保险业务无关的各种支出。本项目应根据“营业外支出”科目发生额填列。
23.“利润总额”项目,反映企业实现的利润。如为亏损,则以“--”号在本项目内填列。本项目数额应等于非人身险业务利润总额及人身险业务利润总额之和。
财务状况变动表编制说明
一、本表反映企业在年度内流动资金的来源的运用情况以及各项流动资金的增加或减少情况。
二、本表左方反映流动资金的来源的运用情况;右方反映各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增减情况。左方流动资金来源合计数与流动资金运用合计数的差额,与右方流动资产增减净额与流动负债增减净额的差额,都反映流动资金增减净额,两者应该相等。
三、本表“流动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内容及填列方法:
1.“本年利润”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实现的利润(如为亏损用“--”号表示),本项目应根据“损益表”上“利润总额”项目“本年累计数”栏的数字填列。
2.“固定资产折旧”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累计提取的折旧,本项目应根据“累计折旧”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分析填列。
3.“递延资产摊销”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累计摊入成本、费用的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价值,本项目应根据“递延资产”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分析计算填列。
4.“固定资产盘亏(减盘盈)”项目,反映企业经批准在营业外支出列支的固定资产盘亏减去盘盈的净损失,本项目应根据“营业外支出”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所属有关明细科目中固定资产盘亏损失扣除固定资产盘盈收益后的差额填列。
5.“清理固定资产损失(减收益)”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由于出售固定资产和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发生的净损失。本项目应根据“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所属有关明细科目中固定资产清理损失扣除固定资产清理收益后的差额填列。
6.“其他不减少流动资金的费用和损失”项目,反映不包括在以上项目中的其他不减少流动资金的费用和损失。本项目应根据“营业外支出”科目所属有关明细科目分析填列。
7.“固定资产清理收入(减清理费用)”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清理固定资产发生的变价收入、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收入以及因固定资产损失而向过失人或保险公司收回的赔偿款扣除清理费用后的净额。本项目应根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分析填列。
8.“增加长期负债”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长期负债累计增加数。本项目应根据“长期责任准备金”、“人身险责任准备金”、“保户储金”、“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分析填列。企业年度内归还长期负债累计数,应在本表“偿还长期负债”项目单独填列,不从本项目数字内扣除,但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应从本项目内扣除后在“流动负债本年增加数”部分单列项目反映。
9.“收回长期投资”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收回的长期投资累计数,本项目应根据“长期投资”科目贷方发生额分析填列。年度内企业增加长期投资应在本表“增加长期投资”项目单独反映,不从本项目数字内扣除。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应在“流动资产本年增加数”部分单列项目反映,在填列“增加长期投资”项目时,应按扣除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后的数额填列。
10.“对外投资转出固定资产”项目反映年度内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累计数。应根据“固定资产”科目贷方发生额有关数字与“累计折旧”、“长期投资”科目的借方发生额有关数字分析填列。
11.“资本净增加额”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增加的资本累计数。本项目应根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科目的年末余额与年初余额差额的合计数填列。
12.“应交所得税”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应交纳的所得税。本项目应根据“利润分配”科目所属“应交所得税”明细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填列。
13.“提取盈余公积”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提取的盈余公积。本项目应根据“利润分配”科目所属“提取盈余公积”明细科目的借方发生额计算填列。企业以盈余公积弥补的亏损在本项目以“--”号表示。
14.“提取总准备金”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提取的总准备金。本项目应根据“利润分配”科目所属“提取总准备金”明细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填列。
15.“应付利润”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已分配的应付投资者及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利润。本项目应根据“利润分配”科目所属“应付利润”明细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填列。


16.“应交特种基金”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应交财政的特种基金。本项目应根据“利润分配”科目所属“应交特种基金”明细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填列。
17.“调减上年利润”项目,反映企业对年终结帐后发现的以前年度会计事项进行调整,而减少利润或增加亏损的数额。本项目应根据“利润分配”科目所属“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贷方增加利润、减少亏损的数额,应以“--”号填列。
18.“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净增加额”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增加固定资产净值和建造固定资产而支出的资金累计数,包括收回长期投资增加的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盘盈不包括在本项目数字之内)。本项目应根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和“在建工程”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19.“增加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项目,反映企业年度内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增加累计数。本项目应根据“递延资产”及其他有关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除上述已列明项目外,其他各项目的减少数以“--”号表示。
四、本表流动资金各项目反映流动资产增减和流动负债增减情况,应根据“资产负债表”中各项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年初数和年末数的差额直接填列。年末数大于年初数的为增加,在表上以正数填列;年末数小于年初数的为减少,在表上以“--”号填列。
五、为了全面反映企业流动资金增减变动的产生原因,便于财务分析,对于不直接影响流动资金增减的某些项目,在本表中也增列了项目予以全面反映;为如实反映企业流动资金来源、运用以及增减情况,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本表中增加或减少必要项目。
利润分配表编制说明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城镇管理条例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城镇管理条例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0年2月29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2000年7月22日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镇管理,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城镇,是指自治县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镇;所称的城镇规划区,是指城镇建成区及因城镇建设和发展需要规划的区域。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城镇管理,是指对城镇规划建设、市政工程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管理。
第四条 在城镇规划区内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本条例。
第五条 城镇规划和建设,应依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条件、民族特点、历史现状以及保护自然环境、风景名胜、民族文物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第六条 城镇各类公用设施和环境卫生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七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城镇维护费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和截留。
自治县以优惠政策鼓励县内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建市政公用设施,谁投资、谁受益,有偿使用。
第八条 自治县、镇人民政府对在城镇管理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九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对城镇管理实行统一领导。
第十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建设行政部门是自治县城镇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依法对城镇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实行管理。
自治县城建监察队伍,受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依法对城镇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实行监察。
第十一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协同做好城镇管理工作。
镇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的规定,负责本城镇的管理工作。
城镇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做好城镇管理工作。

第三章 规划建设管理
第十二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编制城镇总体规划应与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在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应符合城镇规划。
自治县人民政府为实施城镇规划,可依法作出调整用地决定。
第十三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玉溪镇城镇总体规划,由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按规定程序上报办理审批手续。其它镇所在地的城镇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后,报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
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玉溪镇城镇详细规划,由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其它镇所在地的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自治县城镇规划区内的专业规划,由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专业部门组织编制,报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
城镇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纳入城镇总体规划。
第十四条 经批准的城镇规划,由自治县、镇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经批准的城镇规划,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变更、修改和废止。
第十五条 在城镇新建、改建、扩建永久性或临时性建筑物、构筑物以及管线铺架等工程建设,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证件。
前款规定的各类证件,不得买卖或者转让。
第十六条 对建设单位和个人提出的建设申请,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及时受理、审查上报。对符合条件的,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上报材料30日内核发有关证件;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在30日内予以答复。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之日起一年内未办理用地手续的,或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日起一年内未动工兴建的,所取得的证件自行失效。需继续建设的,应重新报批。
第十八条 城镇工程建设,应按照城镇规划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市政建设要求勘察设计,涉及人行道、供水排水、排污、供电、消防、绿化、邮政电信、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市容和环境卫生等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
第十九条 编制城镇园林绿化规划,应根据自治县城镇特点,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历史文化遗产、民族特色,合理布局,优化设计。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应按照批准的设计图纸施工,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建设单位和个人取得有关证件并经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定位放线后,方可施工。基础工程完工后,经复验无误方可继续施工。
工程项目竣工后30日内,依照工程验收程序报请验收,并在验收之日起6个月内将有关工程建设资料报送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归档。
第二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不得影响相邻建筑物的供水、排水、通道、通风和采光。
相邻建筑物主要采光面之间的间距,新区建设不得低于建筑物总高度的1倍,旧区改造不得低于建筑物总高度的0.6倍。
第二十二条 城镇规划区内不得修建有碍河道行洪、泄洪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镇规划在城镇河道建设排污、蓄水和其它开发利用设施。
第二十三条 城镇工程建设,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确保公共安全。
第二十四条 城镇规划建设需要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自治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具体办法。
第二十五条 对不符合城镇规划或未按程序批准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其所有权人限期改造或拆除。

第四章 市政设施管理
第二十六条 城镇公用设施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市政公用设施的管理和养护,确保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拆除、污损、占用市政公用设施。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随意挖掘城镇主干道、次干道、区间道、街巷道、步行街、广场、体育场、停车场等公共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确因工程建设需要挖掘的,应经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批准,并依法缴纳恢复费,方可挖掘。
第二十八条 在城镇的道路、桥梁、涵洞等设施的安全控制范围内,不得进行危害其安全的各种施工和作业。
第二十九条 城镇的单位和个人应负责其房屋四周地界内排水设施的维修和养护,保持排水设施的畅通。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需要接通、变更城镇供水、排水设施和排污设施的,应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禁止向排水设施、检查井、雨水口内倾倒有毒、有害物质。
第三十条 城镇公共照明灯具、变压器、配电箱、灯杆、地上地下管线及其照明附属设施,邮电通信、广播电视、道路交通标牌、消防和其它公用设施,不得随意搭接或安装其它设备。
严禁在供排水管道上兴建其它建筑物、构筑物。
第三十一条 城镇主要街道不得新建架空管线,已建架空管线的,应逐步改造。

第五章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第三十二条 城镇街道应当保持整洁、美观,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修建有碍市容市貌的建筑物和设施;
(二)在临街道建筑物阳台和窗外堆放、吊挂有碍市容的物品;
(三)擅自在城镇房顶上搭建建筑物和堆放物品;
(四)不按规定堆放物料;
(五)擅自设置广告、宣传标牌;
(六)擅自在建筑物、市政公用设施以及树木上涂写、刻画、张贴;
(七)不按规定摆摊经营;
(八)其他有碍城镇市容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在城镇运行的车辆,应保持车容整洁,严格按照规定路线行驶和规定站点停靠,不得泄漏、遗撒运载物。
第三十四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搞好公墓的规划和建设,禁止在城镇规划区内乱埋乱葬。
第三十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城镇合理修建、设置垃圾池、垃圾箱和公共厕所,改善卫生设施。
第三十六条 在城镇规划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保持城镇环境卫生,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乱扔各种废弃物;
(二)乱倒垃圾、污水;
(三)在禁止燃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
(四)敞放畜、禽、犬;
(五)不按规定清运垃圾;
(六)其他有碍城镇环境卫生的行为。
第三十七条 城镇环境卫生实行区域责任管理:
(一)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城镇主干道、次干道、步行街、公共厕所、公共绿化地清扫保洁;
(二)车站、旅馆、广场、影剧院、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由经营管理单位负责清扫保洁;
(三)机关、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店及村民、居民住户负责其责任区域的清扫保洁;
(四)生产和销售食品的单位和个人,负责对生产销售场所清扫保洁。
第三十八条 医疗卫生单位、生物制品单位和屠宰点产生的废弃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三十九条 在城镇范围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噪声和有毒烟气。

第六章 园林绿化管理
第四十条 对城镇规划区内的古树名木和民族传统建筑,应建立档案,设立标志,加强管理和保护。
第四十一条 城镇规划区内的单位和个人负责其责任区域内的绿化:
(一)城镇公用绿化地及河道两岸,由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二)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和部队绿化地,由所属单位负责;
(三)新建、改建、扩建居民区绿化地,由建设单位或产权人负责;
(四)防护绿化地由管界单位负责;
(五)居民自有房屋地界内,由居民自行负责。
新建工程项目的绿化用地,不得低于建筑用地面积的30%,并按规定绿化。
第四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城镇绿化地性质,不得破坏绿化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镇绿化用地。因建设或其他特殊需要临时占用的,须经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用后负责恢复原状。
第四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城镇花草、树木和其它绿化设施。
砍伐、移植绿化城镇的树木、花草,应报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并补植树木、花草或补偿。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予以处罚。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停止建设,可并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没收有关证件和违法所得,可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强制拆除,可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或拆除,可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进行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或拆除,可并处5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的,处5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按每平方米征收50元绿化费,用于该绿化地的绿化建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可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
第五十三条 城镇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询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赔偿。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自治县的乡、民族乡所在地的城镇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2000年7月22日

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2001年修正)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二次修正)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1月15日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9月26日发布《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根据2001年1月12日发布的《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告第56号》进行第二次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三章 土地的利用和保护
第四章 使用国有土地的管理
第五章 使用集体土地的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土地资源和资产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和资产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全省行政区域内土地的使用和管理,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出让土地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和资产以及进行土地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的产权代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和城乡地政的统一管理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设土地管理人员,负责土地管理工作。
第六条 实行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逐步培育、完善、规范土地市场。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七条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八条 下列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一)城市土地(依法确认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除外);
(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拨给集体、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和未拨用的林地、草地、水域等;
(三)国家拨给机关、团体、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土地;
(四)国家依法征收、没收的土地;
(五)国家建设依法征用的土地;
(六)依法确认属于集体所有以外的其他土地。
第九条 下列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据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的规定,已确定给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
(二)农村的宅基地、自留山、自留地、自留塘;
(三)依法确认属于集体所有的其他土地。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土地的权属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办理土地权属登记,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确认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和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跨县(市、区)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按行政区划分别到土地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办理土地权属登记,由土地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核发土地使用证。
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在政府批准文件之日起3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更换证书。
任何单位和个人出卖、转让房屋等地上附着物,涉及土地权属变更的,须在地上附着物权属变更之日起3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更换证书。
第十二条 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承包者依法享有承包合同规定的经营权、合法收益权,同时承担合理利用和保养土地的义务。
第十三条 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其管理权限和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先行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方可出让土地使用权。
第十四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负责处理。
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个人之间、个人与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土地使用权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处理。
有争议双方分属本省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争议双方所在地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解决。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的现状,不得破坏土地上的附着物。

第三章 土地的利用和保护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需调整,须报请原批准机关批准。
各类用地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应当符合城市规划;乡(镇)村建设的土地利用应当符合乡(镇)村建设规划。
在江河、湖泊管辖区、各种类型的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该区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国有农、林、牧、渔、参、苇场(站)和水库等单位的土地利用规划,应当在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由其自行编制,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土地开发规划,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加大土地保养措施,防止土壤退化。整治废弃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荒山、荒地。
开发国有荒山、荒地用于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者使用。
第十七条 一次性开发国有荒山、荒地的审批权限如下:
(一)200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200公顷以上333公顷以下的,由市、州人民政府批准;
(三)333公顷以上666公顷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四)666公顷以上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须控制本辖区内各项建设用地总量。
建设用地计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编制,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下达,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计划部门监督实施。
指令性建设用地计划不得超出本年度计划指标。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菜田保护区的土地,除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一般不得占用;确需占用的,依法按最高标准收取土地税费。
第二十条 从事砖瓦和其他建材业生产,应当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严禁占用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
第二十一条 各类开发区选址、用地应征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并依法严格审批。
第二十二条 承包经营土地造成荒芜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承包者征收荒芜费。其标准:荒芜1年的,按该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倍计收;荒芜2年的,按该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倍计收,并由原发包单位收回土地。
征收的荒芜费应由县级财政专户存储,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采矿、采石、挖沙、取土等经营活动占用耕地或者造成耕地破坏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并向所在地的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预交复垦保证金。用地单位或者个人按照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对土地复垦后,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退
回复垦保证金。
复垦保证金收取标准,为所在乡(镇)粮食作物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5倍。
第二十四条 占用耕地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国家和省的规定交纳耕地占用税。征用城市郊区已开发的菜田,应缴纳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
每亩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收取标准,按该地被征用前3年的平均年产值加倍计算:长春市、吉林市为12-14倍;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浑江市、白城市、松原市、延吉市、珲春市为8-12倍;其他县(市)及工矿区为6-8倍。
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按征用土地审批权限由土地管理部门收缴,财政专户存储,用于缴纳此项基金所在市、县的新菜田开发建设,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五条 使用国有土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按征用土地批准权限,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使用证:
(一)用地单位已经撤销、迁移或破产的;
(二)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两年未使用的;
(三)公路、铁路、机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四)单位自办的农副业生产基地停办、无力自行耕种和擅自转让、出租、抵押的。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在自留地、自留山、饲料地以及承包的农、林、牧、渔、参、苇业等土地上,建造住宅、取土挖砂、开矿建厂、脱坯烧砖。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手段骗取批准使用土地。
第二十八条 居民的宅基地应按下列标准划定:
(一)乡(镇)村农业户居民宅基地面积最高标准为330平方米;城市郊区、市区所辖乡和建制镇规划区、工矿区农业户居民(含一方是农业户口的居民)的宅基地面积最高标准为270平方米。
(二)市区和县城居民宅基地面积最高标准为120平方米;市区和县城以外的非农业户居民宅基地面积最高标准为220平方米。
(三)国有农、林、牧、渔、参、苇场(站)和水库等单位的职工宅基地面积最高标准为270平方米。
第二十九条 土地开发利用和进行城乡建设使用土地,要遵守国家和省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有关规定,不得造成土地沙化、盐渍化、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
第三十条 在城市规划区域内,已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要在其批准建设用地范围内改建、扩建的,应先办理建设用地审核手续,竣工后再申请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确需改变用途的,必须到原批准机关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再批给建设用地:
(一)使用土地超过用地定额的;
(二)已划拨的用地,未使用或者尚未全部使用的;
(三)积欠土地税费的;
(四)非法占用土地尚未处理的;
(五)有其他违反土地管理法规的行为,尚未处理的。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监察人员,凭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管理监察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使用行使监督检查权。被监察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监督检查。

第四章 使用国有土地的管理
第三十三条 使用国有土地,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在城市规划区内使用国有土地的批准权限为:县级人民政府批准6670平方米以下;长春市人民政府批准6670平方米以上33350平方米以下;其他市、州人民政府批准6670平方米以上20010平方米以下;省人民政府批准20010平方米(对长春市33350平方
米)以上1334000平方米以下。
在城市规划区外使用国有土地的批准权限,按照征用土地的批准权限办理。
第三十四条 新增商业、金融、旅游、服务业、商品房屋和涉外工程及其他经营性用地,主要应当通过拍卖、招标等平等竞争的出让方式取得。
国家投资的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地、军事设施用地、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及福利性住宅用地等非经营性用地,可采取行政划拨方式提供。
第三十五条 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原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缴纳土地增值税,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三十六条 在城镇临时占用国有土地,应当按《吉林省城市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临时用地的一次批准期限不得超过两年,使用期满,应及时归还。需要继续使用的,要到原批准机关重新办理临时用地手续。
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土地原使用状况造成破坏的,由占地单位或者个人负责恢复。
第三十七条 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转让、出租、抵押和其他形式的交易活动前,必须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以转让、出租、抵押所获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第三十八条 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企业被有偿兼并或者被拍卖,土地使用权随之转移,原土地使用者应按一定比例补交出让金,同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入股或者联营。入股或者联营前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土地评估机构对土地先行评估(涉及房产或市政设施的,由房、地产评估机构进行联合评估),并按有关规定补交出让金。入股和联营各方按相应份额享有
部分土地使用权。
第四十条 在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地上联合进行非经营性项目建设,参建方按出资比例享有相应的土地使用权。
第四十一条 国有农、林、牧、渔、参、苇场(站)和水库等单位的职工及其他人员使用该单位具有使用权的土地建造住宅的,须经该单位同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终止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三条 军队以及铁路等大中型企业使用国有土地,必须依法接受当地人民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第五章 使用集体土地的管理
第四十四条 凡使用集体土地进行建设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持项目批准文件和资金证明,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经审核同意,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用地单位和个人按国家和省的规定交纳土地管理费后,由土地行
政主管部门核发用地许可证,并划拨土地。
占用耕地的单位和个人还须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用地许可证,到财政部门依法纳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凭财政部门开具的纳税收据或免税证明,划拨土地。
第四十五条 一个建设项目需要使用的土地,应当按照土地的实际地类,根据总体设计一次申请批准,不得化整为零;根据总体设计需要分期建设的项目,应当分期征用土地,不得先征待用;修建铁路、公路和输油、输水等管线需要使用土地的,可以分段申请批准,办理用地手续。
建设项目竣工后30日内,建设用地单位应向原审批机关申报,由原批准机关对用地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依照本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办理土地权属登记手续。
第四十六条 征用土地的批准权限如下:
(一)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耕地2000平方米以下,其他土地6670平方米以下。
(二)长春市人民政府批准菜田2000平方米以下,耕地2000平方米以上33350平方米以下,其他土地6670平方米以下133400平方米以下;其他市、州人民政府批准菜田2000平方米以下,耕地2000平方米以上20010平方米以下,其他土地6670平
方米以上66700平方米以下。
(三)长春、吉林市人民政府在国务院确定的开发区范围内批准耕地20010平方米以上667000平方米以下,其他土地66700平方米以上133400平方米以下。
(四)省人民政府批准菜田2000平方米以上、耕地20010平方米(对长春市33350平方米)以上667000平方米以下,其他土地66700平方米(对长春市133400平方米)以上1334000平方米以下。
乡(镇)村企业建设和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批准权限,按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四十七条 工程项目施工,需要材料堆场、运输通路和其他临时设施的,应当在征用的土地范围内安排。确实需要另行增加临时用地的,由建设单位向批准工程项目的机关提出临时用地数量和期限的申请,经批准后,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临时用地协议,并按该土地前3年平均年
产值逐年给予补偿。
架设地上线路、铺设地下管线、建设其他地下工程、进行地质勘探等,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前款规定给予补偿。
建设单位为选择建设位置,需要对土地进行勘测的,应当征得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同意;造成损失的,应当补偿。
其他临时使用集体土地超过两个月以上的,按照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临时使用集体土地的使用年限和要求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三款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征用土地,用地单位应按下列标准支付土地补偿费:
(一)城镇及其郊区的菜田、工矿区的菜田、精养鱼塘,为该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5-6倍;
(二)水田、园地和本条第(一)项规定以外的菜田,为该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4-5倍;
(三)旱田地、人工草场,为该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4倍;
(四)林地、苇塘和人工草场以外的草地、精养鱼塘以外的养鱼水域,为所在乡(镇)旱田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3倍;
(五)其他土地,为所在乡(镇)旱田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2倍。
第四十九条 征用土地时,用地单位还应支付安置补助费。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计算。征用其他有收益土地的安置补助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倍以上,最高不得超过10倍。征用空闲地和荒山、荒地等无收
益的土地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第五十条 依照本条例第四十八条和第四十九条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用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0倍。
第五十一条 被征用的土地上有青苗的,用地单位应支付青苗补偿费,其标准为该作物一个栽培期的产值。
被征用土地上有房屋、水井、树木以及其他附着物的,应按有关规定或双方约定的标准给予补偿;没有规定或约定的,由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损失价值确定。
征用土地协议书签订后,在协议书中标明的拟征用的土地上新栽种的树木和新建的设施,不予补偿。
第五十二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各项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除被征用土地上属于个人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给付本人外,由被征地单位用于发展生产和安排因土地被征用而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不得挪作他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
第五十三条 因征用土地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和不能就业劳动力的安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投资兴办的联营企业,经批准使用集体所有土地的,可以按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规定实行征用,也可以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协议将土地的使用权作为联营条件。
第五十五条 征用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征地工作机构统一组织实施。
用地单位应向征地工作机构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
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协议。
第五十六条 国家征用土地,被征地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对无理拒绝、妨碍、阻挠或者拖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强制执行。因无理拒绝、妨碍、阻挠或者拖延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被征地单位和个人赔偿。
被征地单位和个人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的强制执行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第五十七条 农村居民建造住宅,使用耕地的,须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由于迁居等原因腾出的宅基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统一安排使用。出卖、出租住房后在当地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第五十八条 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和回乡定居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华侨和在我省长期居住的外侨,需要使用集体土地建造住宅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参照征用土地的标准支付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第五十九条 乡(镇)办企事业建设使用村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参照征用土地的标准支付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并妥善安置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非法出让国有或者集体所有土地的,所出让的土地按照非法占用土地处理,因此产生的经济责任由原批准机关承担。对原批准机关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三款、第二十条规定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截留、挪用、占用土地费用的,按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条第一款、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四十一条、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四十七条第一、二、三、四款、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第三款、第五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未经批准或者采取非法手段骗取批准占用土地,超过用地数量多占
用的土地,均为非法占用土地。对非法占用土地的,除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恢复地貌或者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外,可按每平方米3-15元的标准处以罚款,并对直接责任者和主管领导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
予行政处分。
对确需占用,又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未履行审批手续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并处以每平方米3-15元的罚款。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擅自扩大宅基地面积的,按其超出面积处以每平方米3-15元的罚款,责令限期退还多占的土地。
因客观原因确实不能收回的,按临时占地管理。但折抵自留地和承包田的除外。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造成土地沙化、盐渍化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四十六条规定,不按法律规定程序和权限审批土地的,批准用地文件无效。所批准的土地按非法占地处理,因此产生的经济责任由原批准机关承担。对原批准机关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
处分。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七条规定,非法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的,除没收非法所得,责令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外,可处以非法所得10-50%的罚款,并对主管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
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三款、第四十七条第五款规定,逾期继续使用的,责令限期办理批准手续;拒不重新办理手续的,按非法占地处理;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的,责令限期拆除或者没收。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改变地类、化整为零的,批准用地文件无效,限期退还已占用的土地,并恢复原有地貌。逾期不退还、不恢复原有地貌的,按非法占地处理,并对批准用地的直接责任者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条 拒绝、阻碍土地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理。
第七十一条 土地管理人员违反本条例,有徇私舞弊、敲诈勒索、索贿受贿、贪污等枉法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申请复议或者起诉;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十三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对农村居民非法占用土地建造住宅的处罚,也可以由乡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七十四条 对非法占地的,除给予行政处罚外,占地者还应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交纳土地使用费,其标准为自占地开始至处罚决定下达时止每平方米每0.05元。

第七章 附 则
第七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的“以上”均含本数,“以下”均不含本数。
第七十六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8年7月21日吉林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和1992年9月14日吉林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扩大市地州建设用地审批权限的决定》同时废止。


(2001年1月12日)


……
十三、将《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五十七条删除。
……



1994年1月15日